禹,又称大禹,帝禹,因治理洪水有功,获得帝舜禅让,成为人族新的共主。
大禹不仅治理了洪水,还划分了九州,建立了夏朝,分封丹朱(尧的儿子)于唐国,分封商均(舜的儿子)于虞国。
大禹是轩辕的玄孙,颛顼的后代,鲧的儿子,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,大禹功德圆满后获得五帝果位之一,入驻火云洞,自从人族三皇五帝全部归位,人族迎来兴盛,成为了洪荒的主角。
人物介绍
基本资料
禹,又称大禹,帝禹,因治理洪水有功,获得帝舜禅让,成为人族新的共主。
大禹治水
帝尧时,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,百姓愁苦不堪。帝尧命令鲧治水,鲧用障水法,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,但水却越淹越高,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。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,继任治水之事 。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,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。
禹与伯益和后稷一起,召集百姓前来协助,他视察河道,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,改良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为主导。治水期间,禹翻山越岭,淌河过川,拿着测量仪器工具,从西向东,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,树立标杆,规划水道。他带领治水的民工,走遍各地,根据标杆,逢山开山,遇洼筑堤,以疏通水道,引洪水入海。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,过家门而不入,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,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,再引入海洋。经过13年治理,终于取得成功,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。
在治水的过程中,禹走遍天下,对各地的地形、习俗、物产等皆了如指掌。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,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。帝夏禹王还规定: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,再外五百里叫侯服,再外五百里叫绥服,再外五百里叫要服,最外五百里叫荒服。甸、侯、绥三服,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。要服,不纳物服役,只要求接受管教、遵守法制政令。荒服,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,不强制推行朝廷政令。
人族共主
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,正式把人族共主之位禅让给禹。十七年以后,舜在南巡中逝世。三年治丧结束,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,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。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。在诸侯的拥戴下,禹正式即王位,居住在阳城,国号夏。分封丹朱于唐,分封商均于虞 。改定历日称为夏历,以建寅之月为正月。《说苑》记载大禹“卑小宫室,损薄饮食,土阶三等,衣裳细布。”
功德圆满
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,到了会稽后有感功德圆满,获封为人族第五帝,自从三皇五帝归位,人族迎来兴盛,为促进人族发展,禹的臣子按照禹的吩咐,禹去世,禹的儿子启继位,成为夏朝君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