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记(儒家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)第13页
不学习各种比喻的方法,就不能理解《诗经》;不学习各种服饰的用途,就不懂得礼仪;不重视学习各种技艺,就不能激发对学业的兴趣。
以君子对于学业,要心中念着,反复研习,休息或闲暇时也念念不忘。如果能这样,就能学懂课业并尊敬师长,乐于同朋友交往并信守正道,即使离开了师长和朋友,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。
《尚书·说命》中说:“谦虚恭谨,孜孜不倦,修行就能成功。”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。
【读解】
贵族学校培养的政府官员,都是文官,肯定不会骑马打枪击剑。除了正常课业教授的圣贤经典之外,业余时间所学均为诗、书、琴、棋、画一类,目的在增加个人修养,、陶冶内在情操。
不过,这并不是为了个体的全面发展,而是为了做一个有别于“小人”的“君子”,做君子乃是为了统治小人、野人。
贵族学校的教育方法,显然是孔夫子“学而时习之”这一思想的具体化。它要求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,心里都得牵挂着学业,不能有所怠慢和荒废。
这种执着的精神,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主义实践特色。精诚所至,金石可镂。只要有恒心和毅力,没有办不到的事情。
学习的确需要恒心和毅力。悟性和天赋虽然也重要,但仅仅凭它们,恐怕很难学好课业。最主要的还得靠勤奋和执着的毅力。古人所说的“勤能补拙”,说的正是这个意思。
------------------
今之教者(1)
——对症下药治弊端
【原文】
今之教者,呻其占毕(2),多其讯言(3),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(4)。使人不由其诚,教人不尽其材。其施之也悖(5),其求之也佛(6)。夫然,故隐其学而疾其师(7),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。虽终其业,其去之必速(8)。教之不刑(9),其此之由乎!
【注释]
①本节选自《学记》。
②呻:诵读。占:同“苫”,竹简。毕:竹简。占毕:这里指课本。
③讯;告知。多其讯言:一味灌输知识。
(4)及:急于,追求。数:同“速”。安;适应。
⑤悖:违背。
(6)佛:同“拂”,违背。
(7)隐;感到沈苦。疾:怨恨。
(8)去;忘记,忘掉。
(9)刑:成,成功。
【译文】
如今教书的人,只知道念诵书本,一味进行知识灌输,急于追求快速进步,不顾学生能否适应。结果使学生学习没有诚意,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。对学生的教育违背了规律,达不到教育的要求。
像这样,学生便对学习感到痛苦,并厌恶老师,对学习的困难感到畏惧,不懂得学习的好处。他们虽然勉强完成了学业担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了。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,原因就在这里吧!
【读解】
古人也有“厚古薄今”的毛病,总觉得过去怎么怎么好,现在怎么怎么不好,时常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。
也许,这是人类共同的、普遍的心理吧。过去了的事情,不好的方面随着时间消逝而越来越淡化,好的方面却随着时间消逝而越来越突出,越来越被美化。每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时代毛病百出、千疮百孔,过去的时代是理想的社会。
当然也有不变的。比如这里说到的教学当中的急于求成,照本宣科,不论对象情况一律“填鸭”,学生厌学,教师厌教等情形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好或者变坏。
作为专搞教育的人,当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,引以为戒,改进教育方法。不过,任何时代都有高明的教师和平庸的教师,有聪明学生和愚笨学生。十个指头不一般长,这大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如果这样来看问题,现实的态度是:对症下药。
------------------
大学之法①
——方法是成功的保证
【原文】
大学之法:禁于未发之谓豫(2),当其可之谓时(3),不陵节而施之谓孙(4),相观而善之谓摩(5)。此四者,教之所由兴也。发然后禁,则扞格而不胜(6);时过然后学,则勤苦而难成;杂施而不孙,则坏乱而不修;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;燕朋逆其师(7);燕辟废其学(8)。此六者,教之所由废也。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,又知教之所由废,然后可以为人师也。
故君子之教喻也(9),道而弗牵(10),强而弗抑(11),开而弗达(12)。道而弗牵则和,强而弗抑则易,开而弗达则思。和、易以思,可谓善喻矣。
【注释]
①本节选自《学记》。
②豫:同“预”,预防。
③可:适当。时:及时。
(4)陵:超过。节:限度。孙:同“逊”,顺。
(5)摩;观摩。
(6)扞(han)格:抵触。胜:克服。
(7)燕朋: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。
(8)燕辟:轻慢邪辟的言行。
(9)喻:启发诱导。
(10)道:同“导”,引导。牵;强拉。
(11)强(qiang):勉励。抑:压制。
(12)开:启发。达:通达。
【译文】
大学的教育方法是: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,叫做预先防备;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,叫做合乎时宜,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,叫做顺应;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,叫做切磋。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。
事情发生以后才禁止,就会遇到障碍而难以克服;过了适当时机才去学习,虽然勤勉努力,也难以有成就;
杂乱施教而不按顺序学习,就会使学生头脑混乱而无法补救;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量,就会孤陋寡闻;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人违背师长的教导;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。这六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。
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,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,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。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,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,是勉励而不是压制,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。
引导而不是强迫,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;勉励而不是压制,学习就容易成功;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,学生就会善于思考。能使师生关系和谐,使学习容易成功,使学生善于思考,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。
【读解】
这一节专门讲教育和学习的方法,方方面面都讲到了,从及时施教、因人施收、启发诱导,到相互切磋。
取长补短,可以说非常全面。方法的问题之所以重要,就在于它直接关系到教和学的成败。其实不光是教育是这样,几乎一切实践活动都存在方法的问题。
目标无论怎么伟大和诱人,方法不对,是难以达到那目标的。成语中的“事倍功半”和“事半功倍”,都是就方法问题而言的,也表明了方法问题在实践中的重要性。
从理论上讲方法的重要性,尤其是要讲得面面俱到,头头是道,并不是一桩难事;而要在实际当中做到面面俱到,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。
离线缓存
整本离线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