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书正义(唐初孔颖达等撰文献汇编)第125页
○正义曰:伊尹名挚,诸子传记名有其文。“功至大天”犹尧“格于上下”,知其“谓致太平”也。
○传“太甲”至“取平”
○正义曰:据《太甲》之篇及诸子传记,太甲犬臣惟有伊尹,知即保衡也。《说命》云:“昔先正保衡,作我先王,佑我烈祖,格于皇天。”
《商颂·那》祀成汤称为“烈祖”,“烈祖”,汤之号,言保衡佐汤,明保衡即是伊尹也。《诗》称“实维阿衡,实左右商王”,郑玄云:“阿,倚。衡,平也。伊尹汤所依倚而取平。”
至太甲改曰保衡,保,安也,言天下所取安,所取平。此皆三公之官,当时为之号也。孔以《太甲》云“嗣王不惠於阿衡”,则《太甲》亦曰阿衡,与郑异也。
○传“太甲之孙”
○正义曰:《史记·殷本纪》云,太甲崩,子沃丁立。崩,弟太庚立。崩,子小甲立。崩,弟雍已立。崩,弟太戊立。是太戊为太甲之孙,太庚之子。《三代表》云,小甲,太庚弟;雍己、太戊又是小甲弟,则太戊亦是沃丁弟,太甲子。《本纪》、《世表》俱出马迁,必有一误。孔於《咸乂》序传云“太戊,沃丁弟之子”,是太戊为太甲之孙也。
○传“伊陟”至“二臣”
○正义曰:伊尹“格于皇天”,此伊陟、臣扈云“格于上帝”,其事既同,如此二臣能率循伊尹之职,辅佐其君,使其君不陨祖业,故至天之功亦不陨坠也。《夏社》序云:“汤既胜夏,欲迁其社,不可。作《夏社》、《疑至》、《臣扈》。”
则汤初有臣扈,已为大臣矣,不得至今仍在,与伊尹之子同时立功。盖二人名同,或两字一误也。案《春秋》范武子光辅五君,或臣扈事汤而又事太戊也。“格于上帝”之下乃言“巫咸乂王家”,则巫咸亦是贤臣,俱能绍治王家之事而已,其功不得至天,言不及彼二臣。
○传“祖乙”至“巫氏”
○正义曰:《殷本纪》云,中宗崩,子仲丁立。崩,弟外壬立。崩,弟河亶甲立。崩,子祖乙立。则祖乙是太戊之孙也。孔以其人称“祖”,故云“殷家亦祖其功”。
贤是咸子,相传云然。父子俱称为“巫”,知“巫”为氏也。
○传“高宗”至“傅说”
○正义曰:《孔命》篇高宗云:“台小子旧学于甘盘,既乃遯於荒野。”
高宗未立之前已有甘盘,免丧不言,乃求傅说,明其即位之初,有甘盘佐之,甘盘卒后有傅说。计傅说当有大功,此惟数六人,不言傅说者,周公意所不言,未知其故。
率惟兹有陈,保乂有殷,故殷礼陟配天,多历年所。言伊尹至甘盘六臣佐其君,循惟此道,有陈列之功,以安治有殷,故殷礼能升配天,享国久长,多历年所。天惟纯佑命,则商实百姓。殷礼配天,惟天大佑助其王命,使商家百姓丰实,皆知礼节。
[疏]“率惟”至“百姓”
○正义曰:此伊尹、甘盘六臣等辅佐其君,率循此为臣之道,有陈列之功,以安治有殷,故殷有安上治民之礼,升配上天,享国多历年之次所。天惟大佑助其为王之命,则使商家富实百姓,为令使商之百姓家给人足,皆知礼节也。
○传“言伊”至“年所”
○正义曰:“率”训循也。说贤臣佐君云“循惟此道”,当谓循此为臣之道。尽忠竭力以辅其君,故有陈烈於世,以安治有殷,使殷王得安治民。故殷得此安上治民之礼,能升配上天。天在人上,故谓之“升”。
为天之子,是“配天”也。享国久长,多历年所。
○传“殷礼”至“礼节”
○正义曰:殷能以礼配天,故天降福。天惟大佑助其王命,风雨以时,年穀丰稔,使商家百姓丰实,家给人足。管子曰:“衣食足,知荣辱。仓廪实,知礼节。”
王人罔不秉德,明恤小臣,屏侯甸。自汤至武丁,其王人无不持德立业,明忧其小臣,使得其人,以为蕃屏侯甸之服。小臣且忧得人,则大臣可知。
○屏,宾领反。矧咸奔走,惟兹惟德称,用又厥辟。王犹秉德忧臣,况臣下得不皆奔走?
惟王此事,惟有德者举,用治其君事。
○辟,必亦反。故一人有事于四方,若卜筮,罔不是孚。”
一人,天子也。君臣务德,故有事於四方,而天下化服。如卜筮,无不是而信之。
[疏]“王人”至“是孚”
○正义曰:“王人”谓与人为王,言此上所说成汤、太甲、太戊、祖乙、武丁,皆王人也。无不持德立业,明忧小臣。虽则小臣,亦忧使得其贤人,以蕃屏侯甸之服。王恐臣之不贤,尚以为忧,况在臣下得不皆勤劳奔走,惟忧王此求贤之事,惟求有德者举之,用治其君之事乎?
君臣共求其有德,所在职事皆治,天子一人有事於四方,天下咸化而服。如有卜筮之验,无不是而信之。贤臣助君,致使大治,我留不去,亦当如此也。
○传“自汤”至“可知”
○正义曰:王肃云:“王人犹君人也。”
“无不持德立业”,谓持人君之德,立王者之事业。人君之德在官贤人,官得其人,则事业立,故传以“立业”配“持德”。
明忧小臣之不贤,忧欲使得其人,以为蕃屏侯甸之服也。小臣且忧得人,则大臣忧之可知。侯甸尚思得其人,朝廷思之必矣。王肃云:“小臣,巨之微者,举小以明大也。”
○传“王犹”至“君事”
○正义曰:君之所重,莫重於求贤。官之所急,莫急於得人。故此章所陈,惟言君忧得人,臣能举贤。以王之尊,犹尚秉德忧臣,况其臣下得不皆奔走?
惟王此求贤之事,惟有德者必举之,置於官位用治其君事也。
○传“一人”至“信之”
○正义曰:《礼》天子自称曰予一人,故为天子也。君臣务求有德,众官得其人,从上至下,递相师法,职无大小,莫不治理,故天子有事於四方,发号出令而天下化服。譬如卜筮,无不是而信之。事既有验,言如是则人皆信之。
公曰:“君奭,天寿平格,保乂有殷,有殷嗣,天灭威。言天寿有平至之君,故安治有殷。有殷嗣子纣,不能平至,天灭亡,加之有威。今汝永念,则有固命,厥乱明我新造邦。”
今汝长念平至者安治,反是者灭亡。以为法戒,则有坚固王命,其治理足以明我新成国矣”。
[疏]“公曰君奭天”至“造邦”
○正义曰:周公呼召公曰:“君奭,皇天赋命,寿此有平至之君。”
言有德者必寿考也。“殷之先王有平至之德,故能安治有殷”。
言故得安治也。“有殷嗣子纣不能平至,故天灭亡而加之以威。今汝奭当长念天道,平至者安治,不平至者灭亡。以此为法戒,则有坚固王命,其治理足以明我新成国矣”。
○传“言天”至“以威”
○正义曰:“格”训至也。“平”谓政教均平,“至”谓道有所至也。言“不吊”,谓道有不至者。此言“格”,谓道至者。“天寿有平至之君”,有平至之德,则天与之长寿,则知中宗高宗之属身是也。由其君有平至之德,故能安治有殷,言有殷国安而民治也。有殷嗣子纣,其德不能平至,国不安,民不治,故天灭亡之而加之以威也。孔传之意,此经专说君之善恶,其言不及臣也。王肃以为兼言君臣,注云:“殷君臣之有德,故安治有殷。言是者,不可不法殷家有良臣也。”
郑注以为专言臣事,“格”谓至於天也。与孔不同。
○传“今汝”至“国矣”
○正义曰:上句言善者兴而恶者亡,此句令其长安治及念明道。念上二者,故言“今汝长念平至者而安治,反是者灭亡”。
念此以为法戒,则有坚固王命,王族必不倾坏。若能如此,其治理足以光明我新成国矣。周自武王伐纣,至此年岁末多,对殷而言故为新国。传意言不及臣,周公说此事者,盖言兴灭由人,我欲辅王,使为平至之君。
公曰:“君奭,在昔上帝,割申劝宁王之德,其集大命于厥躬。在昔上天,割制其义,重劝文王之德,故能成其大命於其身。谓勤德以受命。
○重,直用反。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,亦惟有若虢叔,有若闳夭,文王庶几能修政化,以和我所有诸夏,亦惟贤臣之助为治,有如此虢、闳。闳,氏。虢,国;叔,字;文王弟。夭,名。
○虢,寡白反,徐公伯反。闳音宏。夭,於表反,徐於骄反。有若散宜生,有若泰颠,有若南宫括。散、泰、南宫皆氏。宜生、颠、括皆名。凡五臣佐文王为胥附、奔走、先后、御侮之任。
[疏]“公曰君奭”至“厥躬”
○正义曰:公呼召公曰:“君奭,在昔上天断割其义,重劝文王之德。以文王有德,劝勉使之成功,故文王能成之命於其身。”
言文王能顺天之意,勤德以受命。
○传“在昔”至“受命”
○正义曰:文王去此未久,但欲远本天意,故云“在昔上天”,作久远言之。“割制”谓切割绝断之意,故云“割制其义”。
“重劝文王之德”者,文王既已有德,上天佑助而重劝勉,文王顺天之意,故其能成大命於其身。王谓勤行德义,以受天命。
离线缓存
整本离线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