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书正义(唐初孔颖达等撰文献汇编)第25页
是帝王立卜筮之官。《周礼》司寇断狱为蔽狱,是“蔽”为断也。“昆,后”,《释言》文。官占之法,先断人志,后命元龟,言志定然后卜也。《洪范》云“汝则有大疑,谋及乃心,谋乃卿士,谋及庶人”,是先断人志;乃云“谋及卜筮”,是后命元龟。“元龟”谓大龟也。
○传“习因”至“枚上”
○正义曰:《表记》云“卜筮不相袭”。
郑云:“袭,因也。”
然则“习”与“袭”同。重衣谓之袭,习是后因前,故为因也。“朕志先定”言已谋之於心。“龟筮协从”是谋及卜筮。经言“询谋佥同”,谋及卿士、庶人,谋皆同心。“鬼神其依”,即是龟筮之事,卜筮通鬼神之意,故言“鬼神其依”。
“龟筮协从”,谓卜得吉,是依从也。志先定也,谋佥同也,鬼神依也,龟筮从也,四者合从,然后命汝。卜法不得因吉,无所复枚卜也。如帝此言,既谋既卜,方始命禹,仍请枚卜者,帝与朝臣私谋私卜,将欲命禹,禹不预谋,故不在,更请卜也。
○传“言毋”至“之任”
○正义曰:《说文》云:“毋,止之也。”
其字从女,内有一画,象有奸之者,禁止令勿奸也。古人言毋,犹今人言莫,是“言毋者,所以禁其辞”,令勿辞。
正月朔旦,受命于神宗,受舜终事之命。神宗,文祖之宗庙,言“神”尊之。
○正音政,徐音征。率百官,若帝之初。顺舜初摄帝位故事奉行之。
[疏]“正月”至“之初”
○正义曰:舜即政三十三年,命禹代己,禹辞不获免。乃以明年正月朔旦,受终事之命於舜神灵之宗庙,总率百官。顺帝之初摄故事,言与舜受禅之初,其事悉皆同也。此年舜即政三十四年,九十六也。
○传“受舜”至“尊之”
○正义曰:《舜典》说舜之初“受终于文祖”,此言“若帝之初”,知“受命”即是“舜终事之命”也。神宗犹彼文祖,故云“文祖之宗庙”。
“文祖”言祖有文德,“神宗”言神而尊之,名异而实同。神宗当舜之始祖。案《帝喾》云,黄帝生昌意,昌意生颛顼,颛顼生穷蝉,穷蝉生敬康,敬康生句芒,句芒生蟜牛,蟜牛生瞽瞍,瞽瞍生舜。即是舜有七庙,黄帝为始祖,其颛顼与穷蝉为二祧,敬康、句芒、蟜牛、瞽瞍为亲庙,则文祖为黄帝颛顼之等也。
○传“顺舜”至“行之”
○正义曰:“若”不得为“如”也。《舜典》巡守之事,言如初者皆言“如”,不言“若”,知此“若”为顺也。顺舜初摄帝位故事而尽行之,其奉行者当如《舜典》在“璿玑”以下,“班瑞群后”以上也。其巡守非率百官之事,舜尚自为陟方,禹摄帝位,未得巡守,此是舜史所录,以为《虞书》,故言顺帝之初,奉行帝之事故,自美禅之得人也。
帝曰:“咨!禹,惟时有苗弗率,汝徂征。”
三苗之民数干王法。率,循。徂。往也。不循常道,言乱逆。命禹讨之。
○数音朔。禹乃会群后,誓于师曰:“济济有众,咸听朕命。会诸侯共伐有苗。军旅曰誓。济济,众盛之貌。
○济,子礼反。蠢兹有苗,昏迷不恭,蠢,动。昏,暗也。言其所以宜讨之。
○蠢,春允反。侮慢自贤,反道败德,狎侮先王,轻慢典教,反正道,败德义。
○侮,亡甫反。慢,亡谏反。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,废仁贤,任奸佞。民弃不保,天降之咎,言民叛,天灾之。
○咎,其九反。肆予以尔众士,奉辞罚罪。”
肆,故也。辞谓“不恭”,罪谓“侮慢”以下事。尔尚一乃心力,其克有勋。”
尚,庶几。一汝心力,以从我命。
[疏]“帝曰咨”至“有勋”
○正义曰:史言禹虽摄位,帝尊如故,时有苗国不顺,帝曰:“咨嗟!汝禹,惟时有苗之国不循帝道,汝往征之。”
禹得帝命,乃会群臣诸侯,告誓於众曰:“济济美盛之有众,皆听从我命。今蠢蠢然动而不逊者,是此有苗之君。昏暗迷惑,不恭敬王命。侮慢众常,自以为贤。反戾正道,败坏德义。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。由此民弃叛之,不保其有众,上天降之殃咎。故我以尔众士,奉此谴责之辞,伐彼有罪之国。汝等庶几同心尽力,以从我命,其必能有大功勋,不可懈惰。”
○传“三苗”至“讨之”
○正义曰:《吕刑》称苗民“作五虐之刑”,皇帝“遏绝苗民,无世在下”,谓尧初诛三苗。《舜典》云“窜三苗于三危”,谓舜居摄之时,投窜之也。《舜典》又云“庶绩咸熙,分北三苗”,谓舜即位之后,往徙三苗也。今复不率命,命禹徂征,是三苗之民数千王诛之事,禹率众征之,犹尚逆命。即三苗是诸侯之君,而谓之“民”者,以其顽愚,号之为“民”。
《吕刑》云“苗民弗用灵”,是谓为“民”也。《吕刑》称尧诛三苗云“无世在下”,而得有苗国历代常存者,“无世在下”谓诛叛者,绝后世耳,盖不灭其国,又立其近亲绍其先祖。鲧既殛死於羽山,禹乃代为崇伯,三苗亦窜其身而存其国。故舜时有被宥者,复不从化,更分北流之。下传云“三苗之国,左洞庭,右彭蠡”,其国在南方。盖分北之时,使为南国君,今复不率帝道。“率,循”、“徂,往”皆《释诂》文。不循帝道,言其乱逆,以其乱逆,故命禹讨之。案《舜典》皆言舜受终之后,万事皆舜主之。舜自巡守,不禀尧命。此言“若帝之初”,其事亦应同矣。而此言命禹征苗,舜复陟方乃死,与舜受尧禅事不同者,以题曰《虞书》,即舜史所录,明其详於舜,事略於尧、禹也。
○传“会诸”至“之貌”
○正义曰:军众曰誓”,《曲礼》文也。隐八年《穀梁传》曰:“诰誓不及五帝,盟诅不及三土,交质不及二伯。”
“二伯”谓齐桓公、晋文公也。“不及者”,言於时未有也。据此文,五帝之世有誓。《周礼》立司盟之官,三王之世有盟也。《左传》云平王与郑交质,二伯之前有质也。《穀梁传》汉初始作,不见经文,妄言之耳。美军众而言“济济”,知是“众盛之貌”。
○传“蠢动”至“讨之”
○正义曰:蠢,动”,《释诂》文。《释训》云:“蠢,不逊也。”
郭璞云:“蠢动为恶,不谦逊也。”
日入为“昏”,是为暗也。动为恶而暗於事,言其所以宜讨之。
○传“狎侮”至“德义”
○正义曰:“侮”谓轻人身,“慢”谓忽言语,故为“狎侮先王,轻慢典教”。
“侮”、“慢”义同,因有二字而分释之。《论语》云“狎大人,侮圣人之言”,则“狎”、“侮”为异。《旅獒》云“狎侮君子”,则“狎”、“侮”意亦同。郑玄云:“狎,惯忽也。”
惯见而忽之,是“侮”之义。传取“狎”、“侮”连言之。慢先王典,教自谓己贤,不知先王训教。“道”者,物所由之路,“德”谓自得於心。反正道,从邪径,败德义,毁正行也。
○传“废仁贤,任奸佞”
○正义曰:虽则下愚之君,皆云好贤疾佞,非知贤而废之,知佞而任之。但愚人所好,必同於民,贤求其心,佞从其欲,以贤为恶,谓佞为善,故仁贤见废,奸佞被任,此则“昏迷”之状也。
○传“肆故”至“下事”
○正义曰:“肆,故”,《释诂》文。所奉之辞即所伐之罪,但天子责其不恭,数其身罪,因其文异而分之。
○传“尚庶”至“我命”
○正义曰:《释言》云:“庶几,尚也。”
反以相解,故“尚”为庶几。
三旬,苗民逆命。旬,十日也。以师临之,一月不服,责舜不先有文诰之命、威让之辞,而便惮之以威,胁之以兵,所以生辞。
○诰,古报反。惮,徒旦反,一音丹末反。胁,许业反。益赞于禹曰:“惟德动天,无远弗届。赞,佐。届,至也。益以此义佐禹,欲其修德致远。
○届音戒。满招损,谦受益,时乃天道。自满者人损之,自谦者人益之,是天之常道。帝初于历山,往于田,日号注于旻天于父母,仁覆愍下谓之旻天。言舜初耕于历山之时,为父母所疾,日号泣于旻天及父母,克己自责,不责於人。
○田,本或作畋。号,户高反。旻,武巾反。负罪引慝,祗载见瞽瞍,夔夔斋栗,瞽亦允若。慝,恶。载,事也。夔夔,悚惧之貌。言舜负罪引恶,敬以事见于父,悚惧斋庄,父亦信顺之。言能以至诚感顽父。
○慝,他则反。见,贤遍反。瞽音古。瞍,素后反。夔,求龟反。斋音侧皆反。至諴感神,矧兹有苗。”
諴,和。矧,况也。至和感神,况有苗乎!言易感。
○諴音咸。矧,失忍反。易,以豉反。禹拜昌言曰:“俞!”班师振旅。昌,当也。以益言为当,故拜受而然之,遂还师。兵入曰振旅。言整众。
○当,丁浪反,下同。还,经典皆音旋。帝乃诞敷文德,远人不服,大布文德以来之。
○诞音但。舞干羽于两阶,干,楯。羽,翳也。皆舞者所执。修阐文教,舞文舞于宾主阶间,抑武事。
○阶徐音皆。楯,食允反。翳,於计反。阐,尺善反。七旬,有苗格。讨而不服,不讨自来,明御之者必有道。三苗之国,左洞庭,右彭蠡,在荒服之例,去京师二千五百里也。
○洞,徒弄反。蠡音礼。
离线缓存
整本离线下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