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

字体大小

背景设置

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

尚书正义(唐初孔颖达等撰文献汇编)第8页

孙炎云:“室中隐隩之处也。”

隩是室内之名,故以“隩”为室也。物生皆尽,野功咸毕,是岁改矣。以天气改岁,故入此室处,以避风寒。天气既至,故鸟兽皆生耎毳细毛以自温焉。经言“氄毛”,谓附肉细毛,故以“耎毳”解之。

○传“咨嗟”至“历象”

○正义曰:“咨,嗟”、“暨,与”,皆《释诂》文也。“迎四时曰期”,“期”即“迎”也。故王肃云:“期,四时是也。”

然古时真历遭战国及秦而亡,汉存六历虽详於五纪之论,皆秦汉之际假讬为之,实不得正要有梗概之言。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。而日日行一度,则一期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。今《考灵曜》、《乾凿度》诸纬皆然。此言三百六十六日者,王肃云:“四分日之一又入六日之内,举全数以言之,故云三百六十六日也。”

传又解所以须置闰之意,皆据大率以言之,云:“一岁十二月,月三十日,正三百六十日也;除小月六,又为六日。”

今经云三百六十六日,故云“馀十二日”,不成期。以一月不整三十日,今一年馀十二日,故未至盈满三岁足得一月,则置闰也。以时分於岁,故云“气节”,谓二十四气,时月之节。岁总於时,故云“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”,以相配成也。六历、诸纬与《周髀》皆云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,为每月二十九日过半。日之於法,分为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,即月有二十九日半强。为十二月,六大之外有日分三百四十八,是除小月无六日,又大岁三百六十六日,小岁三百五十五日,则一岁所馀无十二日。今言“十二日”者,皆以大率据整而计之,其实一岁所馀正十一日弱也。以为十九年七闰,十九年年十一日则二百九日,其七月四大三小犹二百七日,况无四大乎?

为每年十一日弱分明矣。所以弱者,以四分日之一於九百四十分,则一分为二百三十五分,少於小月馀分三百四十八。以二百三十五减三百四十八,不尽一百一十三,是四分日之一馀矣。皆以五日为率,其小月虽为岁日残分所减,犹馀一百一十三,则实馀尚无六日。就六日抽一日为九百四十分减其一百一十三分,不尽八百二十七分。以不抽者五日并三百六十日外之五日为十日,其馀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,为每岁之实馀。今十九年年,十日得整日一百九十。又以十九乘八百二十七分,得一万五千七百一十三。以日法九百四十除之,得十六日。以并一百九十日为二百六日,不尽六百七十三分为日馀。今为闰月得七,每月二十九日,七月为二百三日。又每四百九十九分以七乘之得三千四百九十三,以日法九百四十分除之得三日。以二百三日亦为二百六日,不尽亦六百七十三为日馀,亦相当矣。所以无闰时不定,岁不成者,若以闰无,三年差一月,则以正月为二月,每月皆差;九年差三月,即以春为夏;若十七年差六月,即四时相反;时何由定,岁何得成乎?

故须置闰以定四时。故《左传》云“履端於始,序则不愆;举正於中,民则不惑;归馀於终,事则不悖”是也,先王以重闰焉。王肃云:“斗之所建,是为中气,日月所在。斗指两辰之间,无中气,故以为闰也。”

○传“允信”至“其善”

○正义曰:《释训》云:“鬼之为言归也。”

《乡饮酒义》云:“春之为言蠢也。”

然则《释训》之例有以声相近而训其义者,“厘,治”,“工,官”,皆以声近为训,他皆放此类也。“绩,功”、“咸、皆”,《释诂》文。“熙、广”,《周语》文。此经文义承“成岁”之下,传以文势次之,言定历授事能使众功皆广。“叹其善”谓帝叹羲和之功也。

帝曰:“畴咨若时?

登庸。”

畴,谁。庸,用也。谁能咸熙庶绩,顺是事者,将登用之。

○畴,直由反。放齐曰:“胤子朱启明。”

帝曰:“吁!嚚讼,可乎?”放齐,臣名。胤,国。子,爵。朱,名。启,开也。吁,疑怪之辞。言不忠信为嚚,又好争讼,可乎!言不可。

○放,方往反,注同。胤,引信反,马云:“嗣也。”

吁,况于反,徐往付反,一音于。嚚,鱼巾反。讼,才用反,马本作庸。好,呼报反,下注同。争,斗也。帝曰:“畴咨若予采?”采,事也。复求谁能顺我事者。

○予音馀,又羊汝反。采,七在反,马云:“官也。”

复,扶又反。驩兜曰:“都!共工方鸠僝功。”

驩兜,臣名。都,於,叹美之辞。共工,官称。鸠,聚。僝,见也。叹共工能方方聚见其功。

○驩,呼端反。兜,丁侯反。共音恭,注同。僝,仕简反,徐音撰,马云:“具也。”

於音乌。称,尺证反。帝曰:“吁!静言庸违,象恭滔天。”

静,谋。滔,漫也。言共工自为谋言,起用行事而违背之,貌象恭敬而心傲很,若漫天。言不可用。

○滔,吐刀反。漫,末旦反,下同,又末寒反。背音佩。傲,五报反,下同。很,恨恳反。帝曰:“咨!四岳,四岳,即上羲和之四子,分掌四岳之诸侯,故称焉。汤汤洪水方割,汤汤,流貌。洪,大。割,害也。言大水方方为害。

○汤音伤。洪音户工反。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荡荡,言之奔突有所涤除。怀,包。襄,上也。包山上陵,浩浩盛大,若漫天。

○浩,胡老反。涤,大历反。上,时掌反。下民其咨,有能俾乂?”俾,使。乂,治也。言民咨嗟忧愁,病水困苦,故问四岳,有能治者将使之。

○俾,必尔反。佥曰:“於,鲧哉!”佥,皆也。鲧,崇伯之名。朝臣举之。

○佥,七廉反,又七剑反。於音乌。鲧,故本反,马云:“禹父也。朝,直遥反。帝曰:“吁,咈哉!方命圮族。”

凡言“吁”者皆非帝意。咈,戾。圮,毁。族,类也。言鲧性很戾,好比方名,命而行事,辄毁败善类。

○咈,扶弗反,忿戾也。方如字,马云:“方,放也。”

徐云:“郑、王音放。”

圮音皮美反。戾音力计反。岳曰:“异哉!试可乃已。”

异,已也。已,退也。言馀人尽已,唯鲧可试,无成乃退。

○异,徐云:“郑音异,孔、王音怡。”

帝曰:“往,钦哉!”敕鲧往治水,命使敬其事。尧知其性很戾圮族,未明其所能,而据总言可试,故遂用之。九载,绩用弗成。载,年也。三考九年,功用不成,则放退之。

[疏]“帝曰畴咨若予”至“九载绩用弗成”

○正义曰:史又序尧事。尧任羲和,众功已广,及其末年,群官有阙,复求贤人,欲任用之。帝曰:“谁乎?

咨嗟。”

嗟人之难得也。“有人能顺此咸熙庶绩之事者,我将登而用之”。

有臣放齐者对帝:“有胤国子爵之君,其名曰朱,其人心志开达,性识明悟。”

言此人可登用也。帝疑怪叹之曰:“吁!此人既顽且嚚,又好争讼,岂可用乎?”总言不可也。史又记尧复求人。帝曰:“谁乎?

咨嗟。”

嗟人之难得也。“今有人能顺我事者否乎?”言有即欲用之也。有臣驩兜者对帝曰:“呜乎!”叹有人之大贤也。“帝臣共工之官者,此人於所在之方能立事业,聚见其功”。

言此人可用也。帝亦疑怪之曰:“吁!此人自作谋计之言,及起用行事而背违之,貌象恭敬而心傲很,若漫天。”

言此人不可用也。频频求人,无当帝意。於是洪水为灾,求人治之。帝曰:“咨嗟!”嗟水灾之大也,呼掌岳之官而告以须人之意。“汝四岳等,今汤汤流行之水,所在方方为害。又其势奔突荡荡然,涤除在地之物,包裹高山,乘上丘陵,浩浩盛大,势若漫天。在下之人其皆咨嗟,困病其水矣。有能治者将使治之”。

群臣皆曰:“呜呼!”叹其有人之能。“惟鲧堪能治之”。

帝又疑怪之曰:“吁!其人心很戾哉!好此方直之名,命而行事,辄毁败善类。”

言其不可使也。朝臣已共荐举,四岳又复然之。岳曰:“帝若谓鲧为不可,馀人悉皆已哉。”

言不及鲧也。“惟鲧一人试之可也。试若无功,乃黜退之”。

言洪水必须速治,馀人不复及鲧,故劝帝用之。帝以群臣固请,不得已而用之。乃告敕鲧曰:“汝往治水,当敬其事哉!”鲧治水九载,已经三考而功用不成。言帝实知人,而朝无贤臣,致使水害未除,待舜乃治。此经三言求人,未必一时之事,但历言朝臣不贤,为求舜张本故也。

○传“畴谁”至“用之”

○正义曰:“畴,谁”,《释诂》文。“庸”声近“用”,故为用也。马融以“羲和为卿官尧之末年,皆以老死,庶绩多阙。故求贤顺四时之职,欲用以代羲和”。

孔於下传云:“四岳,即上羲和之四子。”

帝就羲和求贤,则所求者别代他官,不代羲氏、和氏。孔以羲和掌天地之官,正在敬顺昊天,告时授事而已,其施政者乃是百官之事,非复羲和之职。但羲和告时授事,流行百官,使百官庶绩咸熙,今云“咸熙庶绩,顺是事者”,指谓求代百官之阙,非求代羲和也。此经文承“庶绩”之下而言“顺是事者”,故孔以文势次之,此言“谁能咸熙庶绩,顺是事者,将登用之”,盖求卿士用任也。计尧即位至洪水之时六十馀年,百官有阙,皆应求代。求得贤者,则史亦不录。不当帝意,乃始录之,为求舜张本。故惟帝求一人,放齐以一人对之,非六十馀年止求一人也。尧以圣德在位,庶绩咸熙,盖应久矣。此继“咸熙”之下,非知早晚求之,史自历序其事,不必与治水同时也。计四岳职掌天地,当是朝臣之首。下文求治水者,帝“咨四岳”,此不言“咨四岳”者,帝求贤者固当博访朝臣,但史以有岳对者言“咨!四岳”,此不言“咨”者,但此无岳对,故不言耳。

○传“放齐”至“不可”

○正义曰:以放齐举人对帝,故知臣名,为名为字,不可得知。传言“名”者,辩此是为臣之名号耳,未必是臣之名也。夏王仲康之时,胤侯命掌六师,《顾命》陈宝有胤之舞衣,故知古有胤国。“胤”既是国,自然“子”为爵,“朱”为名也。马融、郑玄以为“帝之胤子曰朱也”。

求官而荐太子,太子下愚以为启明,揆之人情,必不然矣。“启”之为开,书传通训,言此人心志开解而明达。“吁”者必有所嫌而为此声,故以为“疑怪之辞”。

僖二十四年《左传》曰:“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。”

是“言不忠信为嚚”也。其人心既顽嚚,又好争讼,此实不可,而帝云“可乎”,故吁声而反之。“可乎”,言不可也。唐尧圣明之主,应任贤哲,放齐圣朝之臣,当非庸品,人有善恶,无容不知,称“嚚讼”以为“启明”,举愚臣以对圣帝,何哉?

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

离线缓存

整本离线下载